保险史话

精算师梯队:华安合群成功的秘密武器

作者:张姚俊

      “本公司组织情形业已宣告各报,原定六月十五号开始营业,兹因布置未及完备,改期七月一号开幕,特再布告。上海黄浦滩三十号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启”。翻开1912年6月23日的《申报》的第一版,若不仔细找寻,华安合群保寿公司的开业启事恐怕就淹没于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各式广告之中。或许很多人没想到这家在近代中国保险史上声名显赫的华商寿险公司,开张之际竟如此低调。更出乎时人意料的是,华安合群在诸多实力雄厚的欧美保险公司的夹缝中脱颖而出,后来者居上,于短短十数年间,不但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还在国内各大城市遍设分公司、经理处90有余,并将业务推展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棉兰等南洋重镇,成为民国华商寿险业的翘楚。莫论其他,单单是坐落于静安寺路34号的华安大厦(今南京西路104号金门大酒店)便足以令华安合群傲视同侪。这座九层意大利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弘,镏金圆顶的钟楼光彩夺目,为民国时期上海民族保险同业中唯一一幢自建大楼。

微信图片_20180705092722.jpg

华安大楼(今南京西路104号金门大酒店)

       那么,华安合群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在华安合群的发展过程中,确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推广方式等。不过,除却这些,华安合群还有一值得称道的“秘密武器”——精算师梯队。正是由于重视精算师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且形成了一套符合精算人才成长规律的用人机制,华安合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为后人津津乐道。


                                             择善而从,相得益彰

       众所周知,华安合群的创始人吕岳泉早年曾在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工作,因勤奋工作,业绩斐然,后被委以永年人寿南京分公司经理的重任。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可吕岳泉非但没有沾沾自喜、安于现状,反而对当时中国寿险业为外资所操控的窘况耿耿于怀。“权利外溢可惜,舍己耘人可耻”。1911年冬,怀揣“实业兴国”的理想,吕岳泉毅然辞职,踏上了创业的征途。嗣后,他在徐绍桢、王人文、朱葆三等政商界名流的支持下,募资20万两,在兼并华安人寿保险公司(1907年由朱葆三、沈仲礼等发起组建,经营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业务)的基础上,创设华安合群保寿公司。1912年7月1日,华安合群正式对外营业。它虽不是中国第一家华商寿险公司,却是首家纯粹华资的寿险公司。

       可是,吕岳泉深知寿险企业的发展壮大绝非汇集资本、兼并重组那般简单,必须依靠一批懂管理、精业务的专才,特别是掌握保费费率、责任准备金等计算的精算人才。彼时,中国民族寿险业方才肇始,不消说本土精算人才难觅踪影,就连通晓寿险营销技能者亦凤毛麟角。为此,他不得不从老东家那里搬来援兵。永年人寿原主要负责人郁赐(A.J.Hughes)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郁赐是加拿大精算界的元老,来华之前曾相继在加拿大永明人寿和宏利人寿担任精算师;后自办寿险公司,身兼总经理和总精算师。他还是加拿大精算师俱乐部(成立于1907年,今加拿大精算师协会前身)的发起人之一,为俱乐部永久高级会员。1909年前后,郁赐受邀来华,任永年人寿书记(该职位名列总经理之前,类似如今的CEO),主持公司改组整顿事宜。就此而论,郁赐还曾是吕岳泉的顶头上司,两人彼此熟识,互为赏识。郁赐遂接受吕氏的延聘,就任华安合群总理(后改称“总司理”)。

      郁赐虽是精算师出身,但作为总司理,诸务繁杂,分身乏术。于是,在他的推荐下,拥有英国准精算师资格的永年人寿精算师第黻礼(F. Defries)加盟华安合群,出任总稽核(即精算师。清末国内对于actuary一词有“计算员”“计核员”“稽核”多种译法。由于“稽核”的本义与“精算”有较大差别,民国初年这一译名渐被弃用,业内通用“计算员”和“计核员”。第黻礼任职数月后,其总稽核的职务称谓即改为计算员。始自1930年代中期,“精算师”这一译名才被广泛使用)兼秘书长。由此,华安合群成为当时唯一一家拥有精算师的华商保险公司。

微信图片_20180705092759.jpg

第黻礼

       在给北京政府工商部的注册呈文中,吕岳泉详述了延请郁赐、第黻礼的缘由:“第以经营伊始,必需专家,吾国于此种经验人才尚少,特聘英人郁赐为总理,并仿西国大保寿公司成例,聘英人第黻礼为总稽核兼秘书长。该员等经验学识有声于时,一切内部营业办法暨保寿公司各项章程审慎优厚,为中国公司向日所未有。凡以期公司能力日益扩张,得达国利民福之目的。”言语之间洋溢着吕岳泉对两位海外人才助力公司成长的期许。

      果不其然,郁赐和第黻礼不负众望,两人密切配合,各展所能,加之公司上下一心,华安合群在开业后的短短七个月里,就实现保费收入(含利息及未付保费)约7.43万余两,实现了“开门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上海部分侨民响应本国政府的号召,回国参战,第黻礼也是其中一员。是年8月,他以免支薪水为条件,向华安合群董事会申请无定期长假,以便回国从戎,获得批准。数月后,郁赐报告董事会,第黻礼在给他的信函里称,凡临时参军者,均须自备军服等物,而第君手头拮据,军服等一时无着。为此,董事会特地预支60英镑为第黻礼添置军装,一方面借以感谢这位英国精算师为公司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亦是“坚其战事告终时复回公司之初意”。

       第黻礼奔赴疆场了,那谁是他的继任者呢?对此,吕岳泉和郁赐早已胸有成竹。在1913年1月10日的董事会上,郁赐就向董事们报告了精算后备人才的培养战略:“本公司应保举专员与工商部请派出洋学习寿险计算专门学。查有本公司书记经君品行端正、学术甚优,曾在本埠经英国甘桥大学(即剑桥大学)极难之考试算术一门,亟应力求精进。凡曾经该大学之考试及第者,如肄业英国稽核会(即英国精算学会,IOA,创建于1848年),可以毋需经该会之初级考试。故经君可以迳入该会肄业。”郁赐所说的这位青年才俊,名叫经乾堃,浙江上虞人,为华安合群招募的首批员工。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经乾堃所任职务与前文提及的郁赐在永年人寿所任职务虽名称雷同,但权责大相径庭。华安合群设置的书记一职主要负责处理公司往来文牍。

微信图片_20180705092806.jpg

经乾堃

       虽然出于种种未知因素,选派经乾堃留洋研习精算的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施,但华安合群未雨绸缪的人才储备策略,在应对第黻礼告假从军这一突发事件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公司高层因此才不至于措手不及。纵然精算师一职虚位以待,但有郁赐亲自披挂上阵,兼理精算事务,加之经乾堃“襄办事务殊为出力”,精算业务仍运转如常。不经意间,经乾堃不仅轻轻叩开了中国精算职业之门,更是创造了一个“中国之最”—目前所知最早从事寿险精算工作的中国人。


      经乾堃在华安合群赋予的职业舞台上充分施展卓越才智,深得吕岳泉、郁赐等一干董事和高管的赞赏。1915年7月,“旋经董事会议定,经君办事自应嘉许,准以七月一日起每月薪水增至100两。”在嘉奖的同时,吕岳泉他们也在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经乾堃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发现其更长于企业管理,而非精算。为何不将这个年轻人安排在更能发挥其潜能的岗位上呢?于是,经乾堃顺理成章地跻身管理层。不出数载,他凭借出众的才干,累迁华安合群秘书长、董事兼副经理,成为吕岳泉的左膀右臂。日后,他还参股创办了光华火油公司、华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并担任光华火油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华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上海达隆毛织厂董事等要职,在上海工商界崭露头脚。


经乾堃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吕岳泉和郁赐明白必须尽速填补精算师一职的空缺,找到德才兼备之人,授职惟贤,才是长久之计。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继经乾堃之后,郁赐很快在公司内部发现了第二位精算人才,他就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数学专业的周大纶。周大纶是浙江嘉兴人,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长相斯文却不乏灵气。1914年3月入职华安合群后,被安排在保单科负责缮写、核对保单。将职场新人派往基层锻炼,这一人事安排因循常理,本无可厚非。不过,“术业有专攻”,对于周大纶来讲,保单科的这份工作显然是大材小用了。

微信图片_20180705092812.jpg

周大纶

      有道是“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幸而受益于华安合群知人善任的用人导向,周大纶卓越的数学才能未被埋没,而郁赐身边也多了一名才华出众的年轻助手。经过数年历练,1917年初,周大纶被提任副计算员,全面担负起华安合群的精算事务。1918年4月6日,担任英国陆军米德尔塞克斯步兵团第五预备役大队上尉的第黻礼在希腊某地的一次战斗中阵亡。噩耗传来,不禁令人扼腕。华安合群众董事期冀第黻礼在战争结束后尽速返沪工作的希望,至此化作泡影。所幸,在吕岳泉、郁赐等的运筹帷幄下,华安合群的精算业务已后继有人,周大纶遂正式接任计算员。他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专业从事寿险精算工作的中国人。


不拘一格,任用有方

      尽管华安合群先后涌现出经乾堃、周大纶这样的精算人才,周大纶更是挑起了“计算员”的重任,但求才若渴的吕岳泉和郁赐仍不满足于此,依旧在为公司寻觅更多更好的精算英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自然是他们的初衷,不过其中另有一层隐情:经乾堃与周大纶的才能有目共睹,行事也无可指摘之处,但他们均非科班出身,亦未取得国际公认的精算师资格,称之为“精算工作者”或更恰如其分。

       为此,吕岳泉与郁赐将眼光投向企业外部,寻觅精算人才,终于在1926年孟夏取得进展。是年5月1日的《申报》头版上刊登一则公告,标题极为醒目:“华安合群保寿公司聘请张德舆君为寿险计核员”,全文如下:“张君毕业美国本薛文义(今译“宾夕法尼亚”)大学,专习保寿科,得有商学硕士。毕业后又入美国各大保险公司实习有年。学成归国,经本公司聘为计核员,襄助计算一切,于五月一日起正式就职。此启。”

微信图片_20180705092816.jpg

张德舆

       张德舆是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本科毕业后于1922年赴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人寿保险学。硕士毕业以后,曾在美国大都会人寿(Metropolitan Life Assurance Co.,)等保险公司从事精算工作,颇具精算实务经验。回国后,一度“弃商从教”,先后执教于武昌中华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经济系、武昌商科大学(今武汉大学经济学科前身),主讲人寿保险学。可以说,张德舆在寿险(精算)理论和实务方面均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相当造诣。环视当年的华商保险业界,恐怕也很难找出第二个张德舆了。

      就张德舆个人而言,跳槽至华安合群本是寻常之事,不过是其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选择,但华安合群却在当时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登载聘用张德舆的公告,将这一极为普通的公司内部人事任命以极其高调的方式广而告之,凸显出其对人才的尊重及在人才使用方面的“特立独行”。华安合群大概也是欲以此来昭示天下:本公司已拥有周大纶、张德舆两位精算师,专业实力之强,在华商保险业内无与伦比!

       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或许可以将华安合群聘用张德舆的1926年视作中国保险(精算)职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座分水岭。因为自是年起,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受过保险(精算)专业高等教育、取得职业资格的保险(精算)人才逐渐活跃于国内保险业界。他们将当时西方先进的保险(精算)理论引入中国,并在华安合群等沪上各大寿险公司大展身手。

      再说张德舆。以今日的标准来衡量,华安合群的这位新任精算师可谓是保险业界的“多面手”,不但擅长精算,更精于寿险营销。他是中国第一位拥有美国特许人寿核保师(CLU)资格的保险从业者。本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用人原则,华安合群高管层对张德舆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了适时调整。1927年下半年后,张德舆的工作重心逐渐由精算转向营销管理,历任华安合群经理部督查员、上海营业部主任等职。

      随着张德舆离开精算师岗位,华安合群精算师“双驾马车”的态势就此终结,又回到了先前的“单套制”模式,仍旧由周大纶一人执掌精算事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令华安合群痛失这位精算英才。1928年2月底,周大纶忽患盲肠炎,当即送入同仁医院割治。孰料,周君素有心疾,治疗过程中旧病复发,于3月12日不幸病故。两日后,《申报》《新闻报》均以《寿险计算家周大纶逝世》为标题,纷纷刊文报道此事。上海报界将周大纶称作“寿险计算家”,这表明周大纶在精算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说明社会舆论对精算从业人员的认可与尊敬。

      对于周大纶的故世,华安合群董事会亦深表惋惜,还特意增发半年薪资以为优恤。其时恰逢该公司急需管理地产丈量的专员,而周大纶之兄周大经简任京都市政公所(北洋政府时期负责北京城市建设管理的专门机构,1914年设立,1928年裁撤)测绘员多年,博识多通,历练老成。周大经其时因弟丧回沪,闲居在家,华安合群董事会获悉后,当即决议邀请他出任斯席。此举无疑是量才录用,但不可否认也是华安合群对周大纶勤勉工作、清白忠正所给予肯定和褒扬的一种具体体现。

      华安合群精算师一职再度出缺,但此时的吕岳泉和郁赐等思考的并非是如何迅速补缺,而是总结公司成立以来在精算人才选拔任用方面的得失,思量着如何从制度建设方面对此加以明确规范。在1928年9月经华安合群董事会修改通过的《华安合群保寿股份有限公司规则》里,制定了“寿险计核员”专条:“本公司应聘寿险计核一人,其人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充任之:(甲)伦敦寿险计核会即(英国精算学会,IOA)会员或会友;(乙)苏格兰寿险计核会(即英国精算师公会,FOA,创建于1856年。2010年,与英国精算学会合并重组为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会员或会友;(丙)美国寿险计核会(即美国精算学会,ASA,创建于1889年。1949年,与创建于1909年的美国精算师协会(AIA)合并重组为北美精算学会,SOA)会员;(丁)国内外大学寿险计核专科毕业得有学位者。”

      按照这个标准,华安合群不久便找到了理想中的精算师人选。他就是广东新会人陈思度。陈思度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今清华大学),1920年赴美留学,先于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专业,后转至密歇根大学攻读银行与统计专业,1922年获学士学位。在广东银行纽约分行工作一年后,于1923年回到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精算学。1925年1月,取得美国精算师协会准会员资格(AAIA)。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至1928年末,先后任职于美国大都会人寿、联邦人寿(United States Life Insurance Co.,)、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TIAA)。此间,他于1927年11月取得北美非寿险精算学会准会员资格(ACAS)。

      1928年底,陈思度正式就任华安合群计核员。那时的陈思度正当而立之年,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他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在精算师的岗位上干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陈思度一边工作,一边仍孜孜以求,继续参加美国精算学会的资格考试,在通向专业巅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1932年,大洋彼岸传来捷报,陈思度荣获美国精算学会准会员资格(AASA)。同时拥有美国三大精算组织的准精算师资格,在近代中国保险界“唯陈君一人耳”。同年7月2日,上海知名度最高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刊文称:“Mr. Chen is the first Chinese to secure the qualifications of an Actuary.(陈先生是第一个获得相关精算师资格的中国人。)”

      有意思的是,陈思度回国从事精算工作源起于他的一个梦想。在密歇根大学读研时,陈思度师从国际精算学术权威詹姆斯·格罗威(James W. Glover)教授。他工作过的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就是由格罗威参与发起设立,格氏还曾任该机构董事长。陈思度一直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而教育落后的根源则是教师收入微薄,以致教育人才匮乏。基于这一逻辑,陈思度想依靠自身掌握的精算技能,仿照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模式,设计一套中国教师的福利保障计划,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实现教育强国!怎奈,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陈思度的理想终究是南柯一梦!

      壮志虽未酬,但陈思度的专业才干却在国内发挥得淋漓尽致。翻开1940年代中叶上海出版的《环球中国名人传略》《上海百业人才小史》等工具书,在介绍陈思度的身份时,书中均如此措辞:“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及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寿险计算师”。身兼两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这不是与如今的医师多点执业相类似吗?没错!陈思度不单单在华安合群执业,还深度参与了太平人寿的筹建与运营。1933年8月起,陈思度兼职于太平保险公司人寿部,担任计算股(后更名精算股)主任。1938年12月30日,太平保险公司人寿部改组为独立法人的“太平人寿保险公司”,陈思度继续负责太平人寿的精算业务。

       且将陈思度的这一执业现象称作“精算师多点执业”,这莫说在那个民族保险业筚路蓝缕的艰辛岁月绝无仅有,置于中国保险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保险强国的今日也闻所未闻。由此反映出华安合群在人才使用上所采取的极其开放的态度,既“为我所用”,但又不因“门户之见”而挟制人才进一步施展其才能。

      正是得益于华安合群的这种用人机制,陈思度不仅在精算实务上卓有成绩,在精算理论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他利用因公出差菲律宾、印尼和新加坡等地的机会,开展民情调查,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用于制作温带和亚热带人群保险费率表。1940年至1942年,太平人寿先后出版了陈思度的《人寿保险计算书(温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平衡保费法)》《人寿保险计算书(温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依利奈法)》《人寿保险计算书(热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平衡保费法)》《人寿保险计算书(热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依利奈法)》等4部英文精算著作。1945年,陈思度的第五本英文专著《人寿保险单纯保费表》在沪出版。

      1949年末,陈思度赴香港定居,在担任永安人寿和太平香港分公司精算师的同时,仍与华安合群保持着业务联系。综合从业时间和成就而论,陈思度当属民国时期中国精算师群体中的佼佼者。有学者因而把他誉为“中国精算师之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单从精算人才的角度来看,较之同时代的其他华商保险企业,华安合群确乃藏龙卧虎之地,吸纳和涌现了第黻礼、经乾堃、周大纶、张德舆、陈思度等诸多中外精算英才。他们为华安合群大展宏图立下了汗马功劳,华安合群同时也在前进之路上逐步摸索出一条从借助外力到自我培养、再及人才国际化的识才、育才、用才之道。正如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以吕岳泉、郁赐为代表的华安合群高管层不仅识才、爱才,更是用才有方。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为人才创造适宜的成长空间,最终实现量才授任、人事相宜的人才格局,这是华安合群的核心人才理念,也是华安合群精算师群体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档案馆藏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全宗档案。

[2]《上海金融志》,《上海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我们的故事—精算师在上海》,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4]《环球中国名人传略(上海工商各界之部)》,李元信主编,上海环球出版公司1944年版,第22页。

[5]《上海百业人才小史》,许晚成主编,上海龙文书店,1945年版,第302页。

(作者单位:上海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