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活动

吴定富:发挥保险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服务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中国保险学会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社会风险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重大灾害事故频发,地震、冰灾、洪灾、火灾、泥石流等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因素。怎样管理好这些风险,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社会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社会风险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与社会风险发展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矛盾,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不断增大的风险总量与相对薄弱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矛盾。二是市场化进程推进与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缺失的矛盾。三是日益复杂的风险结构与落后的风险管理技术之间的矛盾。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全社会综合风险防范能力的任务十分紧迫。

    保险作为市场化的社会互助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有着天然优势,可以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大力发展保险,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有利于社会风险控制主体多元化,也有利于以保险机制创新和丰富社会管理体系。总的来看,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创新理念,建立全面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社会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防范和化解、风险分散和转移等三个环节。过去,传统商业保险往往专注于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更加重视损失补偿功能,在防灾防损方面还做得不够。下一步,保险业要转变传统保险思维,从单一、被动、应急的危机管理模式向全面、主动、长期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处理存量风险”向“促进风险减量”转变,重点建立健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警机制,更加全面发挥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第二,增强能力,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服务水平。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的主要功能和核心技术,通过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实现保险业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紧密结合。一是根据长期积累的风险案例和数据,系统、科学地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进行管理决策,提高保险服务的科技含量。二是依靠保险精算专业人才和风险估值模型,充分发挥“风险定价”和保险条款设计的杠杆作用,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安全设防和备灾减灾,提高社会风险意识。三是主动参与重点领域风险管理。通过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以及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三,突出重点,加快巨灾保险制度的研究制订。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巨灾保险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发展巨灾保险的要求。保险业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综合考量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和国家地理环境等因素,科学合理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框架和运行模式,完善国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保险学会编纂的《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1)》,包括2010年全球巨灾回顾与分析、中国灾害事故及风险管理概况、中国旱灾和洪水灾害管理情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风险管理报告、校园安全事件剖析、风险识别与风险改善模式介绍、地震保险制度研究等内容,报告选题较好、内容质量较高、数据充分翔实,较好地回顾和保存了过去一年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加强保险理论研究、促进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此文乃吴定富主席为《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1)》作的序言

相关链接:《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1)》书评:2012,我们准备好了吗?